2012年11月5日 星期一

【雨衣的源起】雨衣是怎麼來的 ?

以前的人都用什麼遮雨呢?
小編猜:大概是荷葉、陶罐?   或是~~享受大自然躲在樹下吧 ?! 
 (貼心提醒:千萬不要站在樹下唷!!  小心雷擊XD)


其實,雨衣最早類似產品,就是蓑衣】呢!!

 
蓑衣起源古老,有許多美麗的詩句為證:
《詩·小雅·無羊》:「爾牧來思,何蓑何笠。」何,即「荷」,帶著。
 
唐張志和《漁父》詞:「青箬笠,綠蓑衣,斜風細雨 不須歸。」
 
唐柳宗元《江雪》詩:「孤舟蓑笠翁,獨釣寒江雪。」
 
宋蘇軾《漁父》詩:「自庇一身青蒻笠,相隨到處綠蓑衣。」 

 
雨衣的前身-蓑衣】
取自於天然資源材料的產品~~



簑衣是物資匱乏的農業社會取自天然資源材料的產品。
穿過蓑衣的農民說,蓑衣一定得和斗笠配合著穿,要不然雨水從脖子裡灌進來,那就成了一隻落湯雞。
 
想不想知道,這件看起來像草的衣服,是怎麼做的呢?


棕皮是製作蓑衣的主要原料,一棵棕樹平均每個月只長出一皮棕皮
 一年只有 12片,棕皮在每年農曆六月和十月各採摘一次。
 
以前,常有收購棕皮的人走街串巷,拉長聲音「剝棕」
 需要賣棕皮的人家就讓剝棕皮的人到自家的後院裡去,剝棕人用鐮刀在樹周圍割了一圈,然後再豎著來一刀
用手輕輕一掰,一張完整的棕皮就下來了

 那時候,南陽村裡,有很多人專門從事外出收購棕皮的工作。
蓑衣一般分為上衣和下裳,上衣像件大坎肩,披在身上,露出兩條胳膊利於勞作,下裳像件圍裙,長及膝蓋

製作蓑衣一般都是從蓑衣的領口開始的
製作領口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工藝,做不好了,蓑衣穿著難受,夾脖子

蓑衣,一般只縫五六十行棕索,最多的可以達到一百二十行,大概四五天一件蓑衣才可以完工,很費體力和精力呢!!



蓑衣】沿用了一千多年,直到民國四、五十年代,才由【塑膠雨衣】取代
民國三、四十年代是縫製簑衣的黃金時期
民國六十年代,質柔量輕的塑膠雨衣幾乎已全面取代簑衣了。

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